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龍應臺的《目送》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龍應臺的《目送》讀后感 篇1人生三書之三“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目送》
讀完這本時,心中甚是感動,也有幾分悲傷。讀完別人年逾半百的感悟,不禁想起已是古稀之年的阿公。感嘆時間的老去,埋怨自己過慢的成功速度。至今都沒敢打一通***,不孝子孫形容自己都不為過。并非不想念,只因為每天只關心他寶貝孫女工作,害怕他過多的期待會讓他更加失望。于是在承受無形的壓力的同時也只好選擇逃避。所以慢慢的失去了交流,缺少了陪伴。
世界上只有父母才會對自己不求回報的付出,對于阿爸爸阿媽媽也是同樣害怕自己無法完成他們的期待。害怕自己成功的速度趕不上他們老去的速度,所以希望努力變成你余生的代名詞。
對于“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倒是沒有太多感觸,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從小習慣了一個人做決定,一個人拿主意,所以,所以覺得自己的獨立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偶爾也會獨立到心疼自己,獨立到孤獨。
可是阿,社會在一步步逼你快速成長,所以就算是一個人也得學會茁壯成長呀!
人生三書,忍不住想到自己的從前往后。從前,無畏成長。往后,也希望帶著善良勇往直前。面包和愛情都會有!
龍應臺的《目送》讀后感 篇2《目送》中的龍應臺在步入了中年之后,追求到了她所想要的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先身邊的人和事都已變了樣。正如書名,她一路目送著兒子不復以往對自己的依靠,她目送著父親的逝去,她目送著母親漸漸老去,而自己已經(jīng)無法去改變什么。她目送著時間慢慢流去,最終只剩遺憾和后悔??赐暾緯?,始終被書中淡淡的語句和始終消散不去的苦澀味糾纏,我們何嘗不是又一個龍應臺。而很多個我們和她不同的是,我們還有時間能夠也就應讓我們做不讓我們后悔遺憾的事。
對于這一點,我想,和我一樣剛剛踏入大學校園沒多久的人是同樣感觸良多的。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幾乎沒怎樣離開過父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有父母操辦,而當我們進入這樣一個脫離了他們懷抱的環(huán)境中,就會發(fā)現(xiàn),掃地拖地不像我們想象中那么簡單;不是每個人都對你百般包容;你跌倒了要學會自己爬起來而不是伸手等人扶……但似乎人都有這樣的劣根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時候不知珍惜,失去之后才明白在那之前自己擁有多寶貴的財富。越是真心的人,我們越是會不在意地去傷害。
所以能夠在還年輕的時候珍惜眼前人,在雙方有限的時間里無限大地真愛對方,不要目送他們漸漸遠去的背影,上前幾步,牽起他們的手,用最大的耐心和愛去陪伴他們。
勿目送自己所愛之人背影,去珍惜,去珍愛,不留遺憾。
龍應臺的《目送》讀后感 篇3她的《目送》讓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當初上學時學《背影》,一點都不感動,后來上了大學,我慢慢的體會漸深,這是關于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2008年奧運前夕,父親和母親來北京,匆匆的住了15天,那時父親看起來還是那樣高大強健,下飛機時那么健步如飛。2010年端午,感覺兩年恍然間父親老了,滿頭白發(fā),步子慢了,他是真的老了。2010年12月,父親來北京看病,看到父親我說不出太多的話,心酸徹夜難眠。喚起了我太多的回憶,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親是我們寬大的遮護傘,我想起來了讀初三時,下晚上自習時,父親在鄉(xiāng)政府宿舍里給我留的一塊西瓜。
長大的時候父母親卻漸漸成為我們極欲擺脫的枷鎖,那個十八九歲年紀的我們充滿了青春的叛逆,想要盡快地離開父母的庇護,自認為自己已經(jīng)長大,我想起來98年我上大學時,關于送我去長沙,我和父親還辯過嘴,而那年我們家里讀書買房,經(jīng)濟上的很拮據(jù)??烧娴脑谕夤聠瘟骼?,跌得滿身是傷的時候,最懷念的還是父母親的鼓勵,因為在父母的心目中,自家的小孩都是最棒的。想來了這次父親來北京看病時仍然清晰地講到那些道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親人在的時候總是不夠珍惜,而在她們忽然離去之后,我們才明白,這個世界上也許再也沒有人像家人一樣無私無悔地愛著我們,那份入骨的血緣和溫暖的失去足于使整個人生的信念倒塌。家人的緣分要幾世的福分才能修得在一起,以后再也不會有這樣的緣分,生離死別之間,唯有親情的思念仍然是不變的。
龍應臺的《目送》讀后感 篇4《目送》里包羅萬象,龍應臺女士用她溫婉細膩的筆觸將每一篇文章刻畫地十分完美。在人生的不同的階段,我們總會有不同的感悟,會面臨各種各樣這樣年齡段所要觸碰的事情?!赌克汀芬还灿衅呤恼?,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龍應臺的文章給人的感覺是十分的細膩的。其中《目送》這篇文章帶給我很深的觸感。
目送兒子的背影漸漸遠去,目送父親的背影漸漸遠去。當我們長大后,對子女的關切可能會勝于對父母的,而當子女長大后,他們也依然會對自己的子女的關切勝于父母。這種愛會一代一代的延續(xù)。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在不斷的目送他人的背影,有時會體會到很多。
當我們的父母也漸漸變老的時候,變成一個雙目渾濁,滿頭銀絲,全身布滿老人斑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像父母對待年幼的我們一樣去細心照顧他們呢。
當我們無所事事,不知道該做什么的時候,那就去父母吧。因為孝順父母永遠不是壞事。
龍應臺說父母的背影告訴我們不必追,但我認為應該拼命的追,用自己的愛使他們的心溫暖,像小時候那樣整天黏在他們身邊也許就是每個作為父母最大的愿望。孝順并不一定是讓父母過上特別好的日子,而是多陪伴父母,多照顧父母,多與父母聊天。因為有你時候他們會覺得很開心。所以請不要說自己今生來不及孝順父母,想孝順父母什么時候都行。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無法言喻那種情感。
龍應臺的《目送》讀后感 篇5龍應臺的《目送》是本生死筆記,它深邃,憂傷而美麗,在她的文章中我讀懂了什么叫孝敬。
這世上總有一群人:當我們披著霞光呱呱墜地時,他們喜悅而泣;當我們學步不穩(wěn)摔倒在地上時,他們急切心疼;當我們背起書包憧憬未來時,他們?nèi)找共賱?;當我們躊躇滿至打拼事業(yè)時,他們獨守空巢或孤老而終。目送了時間,語言和生命,讓我知道了因為有自己的命運,長大后我們不得不離開家鄉(xiāng),離開父母我們身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人生盡絕時默默流下思鄉(xiāng)的眼淚,每一次回家,總覺得如此衰老,為何父母總是如此的漸漸離去,總是在告別式微笑的說一聲再見,在上車時獨自的在心中流淚
很多人認為,孝敬只是一種單方面的給予,只要給予長輩足夠的物資,就是孝敬,殊不知,孝敬其實只是一種陪伴;又有多少人認為孝敬只是一種動作,只要今天孝敬了這份溫馨就能在長輩心里封存很久,殊不知,孝敬還是一種延續(xù)的狀態(tài),長輩們需要的不只是只言片語的零碎的關懷,而是呢喃細語的嘮叨與問候。孝敬不是絕對的服從,它是一種心,一種情,一種內(nèi)心的思念。
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業(yè)。時間,永恒得把一些東西帶走,帶不走的,隨著時間,也便成了永恒。然而,這種永恒到底是兩個人的不悔的歡笑,還是兩個人遺憾的淚水,完全取決于你對孝敬的態(tài)度!現(xiàn)在的我常??吹綘敔斈棠趟ダ系暮圹E,很害怕突然有一天他們就不見了。任憑我怎么呼喊,他們都不會回來了。而有過多少年,那昔日健朗的爸爸媽媽也將步入風殘燭年,也將從此消失,無處尋覓呢?
愛父母,孝敬他們,就是愛30年后的自己;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是愛五十年后的自己。孝在心中,心存敬意。
龍應臺的《目送》讀后感 篇6現(xiàn)在的我處于一個很尷尬的時刻,與母親的隔閡越來越大。每每心情很悶很難受時,我就想沉浸在這本書里,看看別人的父母,別人怎么做子女,然而還是學不會。
這本書寫到關于__的一些關系,由于看這本書前看了沉默的大多數(shù),都有點非主流之嫌,未必不是一個獨立思考者應該有的思維,恭維也好,疏離也罷,這些文人墨客都希望天下太平,百姓樂業(yè),殊途同歸。
這其實是一本由散文堆砌的讀本,貫穿的是親情,也吃驚于龍應臺對植物的熟悉,對知識的敬畏。
有不理解父母的時候,安德烈也很少和她聯(lián)系,偶爾一封郵件當父母的也是反覆斟酌,上線提醒就像是給父母的一劑安慰藥,也會在12歲的時候說不再是你的baby,龍應臺和醫(yī)生弟弟后來也發(fā)現(xiàn)父親是在不允許駕駛后慢慢心智退化,退化到眼屎把眼睛都黏得睜不開,退化到一進一退的使喚吟詩學步。
“很多,沒多久就散了,因為人會變,生活會變,家,也跟著變質(zhì)??释捕〞r,很多人進入一個家;渴望自由時,很多人又逃離一個家??释捕ǖ娜艘苍S遇見的是一個渴望自由的人,尋找自由的人也許愛上的是一個尋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變成一個沒有溫暖、只有壓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涼,但是家卻可以更寒冷。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如果要我替她想想,可能就是這樣吧,世界那么大,她那么大年紀,也該出去看看了??墒前。憧纯淳涂纯?,何必傷人。孰是孰非,彼此心底,心知肚明。非得爭個你強我弱,非得人前人后換個花樣玩,絲毫沒有一點做母親的模樣。
所以,與其說,為了尋求慰藉來讀這本書,倒不如說是越讀越殤,別人家的父母可和你家不一樣……
龍應臺的《目送》讀后感 篇7吹得沙沙作響,它們跳躍著好像在開著玩笑。媽媽依舊只關心我的學校犯的錯誤,那時沒有人知道我怎么想,沒有人知道我有多難過。我內(nèi)心的吶喊是:一點兒也不想長大,想要一切都如意,沒有難題和煩心事,想要媽媽溫柔的安慰??墒遣恢罏槭裁?,上天像作弄一般,硬是和我反著來。老師的有色眼鏡、與同學相處的不愉快,一時之間都讓我束手無策。還記得媽媽當時耐心地開導我:“要學著長大,即使不喜歡也要學會面對,成長這條路只能靠你自己走?!?/p>
學會面對一次又一次的離別,學會如何為人處世,學會冷靜面對每一件事情,學會受到委屈勉勵自己,也許在安靜的夜晚會流淚,但在一個人的道路上一定會越挫越勇。挫折,困難,總有不能與朋友分享的東西,只能靠自己。
不僅僅是成長,人生這條路也是要自己走。即使是全世界都在對立面,所有的不平等和委屈都對著你,你只有一個人,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龍應臺的《目送》讀后感 篇15每當我想起父母,我腦海中放映的第一關畫面是一個周末下午。妹妹在廚房里風風火火地捯飭著蛋糕和烤箱,母親又在一旁喋喋不休,說什么“你把廚房搞得這么亂,等一下還不得我收拾!”種種。
我不管,幽幽的一只手臂撐著廚房門框,一人給了3個字:繼續(xù)做;我收拾。中國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就qq免費資源是被你們這樣扼殺的。
要是我再高階點,我會這么做:拉著母親的手,要拉住,這才是重點。開始了,媽,您看啊,現(xiàn)在學業(yè)那么繁重,妹妹好不容易找到點興趣換換腦子,咱應該慶幸著孩子沒學傻不是,應該支持嘛,再說了,廚房炸不了,頂多亂成一套嘛,等妹妹弄完了,我去收拾行不?
是否是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當初我們做錯事的時候,母親心情好的時候也會這樣苦qq免費資源口婆心的嘮叨我們。都說養(yǎng)兒才知父母嗯,我養(yǎng)個妹妹就知道了,一股莫名的成就感涌上心頭。
龍應臺女士的這部作品啊,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赌克汀分畟ゴ髲牟辉谟谒^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太多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動人細節(jié)。其實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是qq免費資源很苦惱的,因為很少有同作者共同的經(jīng)歷,但不乏是一趟蕩滌心靈的旅程。
我的生活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后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出來的‘懂’,做最后的轉(zhuǎn)身離開。
這是現(xiàn)階段的我認為與父母相處最好的態(tài)度,在拒絕的時候,照顧好父母的存在感,并給qq免費資源個理由。無大難,無大愛。人生百態(tài)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慢慢懂了,龍應臺如此,我們亦是如此。
龍應臺的《目送》讀后感 篇16讀完第一篇時強烈的感受令自己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之后的20來天,仔細閱讀全書,期間無數(shù)次落淚,無數(shù)次心底有深深的觸動,只是耽于提筆,漸漸的感覺也沒了。
8歲的陶陶見媽媽讀書還落淚,也搶起書來讀,一周下來竟也讀了不少,還總拉著我討論。于是,在29日晚我領她一起參加了讀書沙龍,回來路上我們一起聊她幼兒園門口的別離,聊她剛入小學時的不舍,聊起她姥姥每一次回家我濕潤的眼眶。今天,她和爸爸要去旅行,昨晚開始就有不舍,收拾行囊時總問我能否同行,得到否定答案后晚上摟著我聊到半夜。早飯和午飯都說沒有胃口,還流出眼淚,直說不要離開媽媽,搞得我也潸然淚下。
只是,我明白,父母對子女的愛需要以分離為目的。于是,我和陶聊了之前旅行中的趣事,鼓勵她去看外面美麗的風景并畫下來讓媽媽也能欣賞。而且,媽媽的心和她在一起,會天天***聯(lián)系她。最終,在車站分別時,她笑了,并逗貧道,“媽媽,你要看著我背影漸行漸遠,不必追也追不上哦!”那一刻,我鼻子一酸,不住地點頭。
目送陶和陶爸直到看不見,我方回頭,回來路上,更加強烈的想起分享會上最后大家齊聲誦讀的那段:原來,這兩本存折之間,是有斬釘截鐵的反比關系的。你在那一本存折中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的累積,都是用這一本存折中的每一寸“時間”去換來的……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錢”去回頭來換取已經(jīng)支付出去的“時間”。任何代價,任何數(shù)字,都無法兌換?!?/p>
“金錢”可以給過路的陌生人,“時間”卻只給溫暖心愛的人。寫到這里,我決定趕緊好好做晚飯,等老爸回來陪他吃完,再陪他去看場電影,要像對孩子一樣陪他開心過好每一天。
龍應臺的《目送》讀后感 篇17目送,是為了再次聚首
最開始,先回憶一番。
第一次聞及龍應臺這三個字是在高三的某個課間,隔壁桌的同學說了一句龍應臺的格言,而我卻啞然不知這位華人世界里頗有影響力的一支筆,深感慚愧。
看的第一本龍應臺的書正是《目送》,現(xiàn)在還在當當?shù)匿N售榜上,書是從小伙伴那里借來的,在某個暑假里看完,當時的情感至今仍有幾分印象。書中談到死亡,衰老和孤獨,觸及脆弱的敏感神經(jīng),幾次尷尬落淚。還記得是在家里的客廳沙發(fā)上,蜷縮著身子,看得入情入味,在母親走出廚房門的時候,假裝無意地抹去眼淚。當時讀到的正是作者對其母親的描寫,平平淡淡的文字中卻有著一股讓人心生悲傷的強烈情緒。
給文字賦予情感,它就是擁有了靈魂的存在。
再一次接觸龍應臺這三個字,是在讀書會員的書單上,于是我便再一次重拾目送,決定細細品味一番。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都到了獨當一面的時候了吧,小時候渴望長大,覺得長大就有了自由,卻不知越是長大,越會被現(xiàn)實圈住。成長的自由是相對的,大手拉小手已經(jīng)成為模糊的記憶,一個人走,需要更多的勇氣。
【人在天地之間終究是無所憑依的孤獨。你真能面對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么可以附著依托?!?/p>
人,終究是孤獨的,你會有家人,會有伴侶,會有朋友,但是更多的時候,你只有你自己。你才是你自己的全部,在這世間,所有的依附都只是暫時的,你所得到的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你的情感和思想,才是真正屬于你的東西。
龍應臺的《目送》讀后感 篇18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zhuǎn)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zhuǎn)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只關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wǎng)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里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fā)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后,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并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jīng)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飛外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龍應臺《目送》的經(jīng)典語錄推薦度: